《貴妃的紅汗:香皂記與蘭澤記》,孟暉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5月

 

圖文/Muse


  老公知道我迷皂,送我這本小書:《貴妃的紅汗:香皂記與蘭澤記》,談中國古代的香皂和蘭澤(篦頭用香油),以及諸多宮廷保養祕方,引經據典,相當有趣。


  古時有種香皂稱為「澡豆」,明朝後稱「香豆麵子」,其性狀和用法則與今日慣用的肥皂、沐浴乳差距甚大,主要成分是豆粉(豆麵),將豌豆、綠豆、白豆等研粉,加入多種中藥、香料,和水成丸狀,使用時加水搓揉,敷於雙手和臉面,再以清水洗淨,可去污、去味,用法比較像今天的自製面膜。


  以科學角度解析,就是取豆子裡的「皂角苷」(saponins,又稱皂素、皂甙)做為洗淨成分,直到今日都還流行用黃豆粉洗碗、用綠豆粉洗臉美白之類,可謂其來有自,不過,古時候可沒有水庫優氧化的疑慮。


  據傳譯成西元五世紀的佛經《十律誦》中即有記載澡豆製法,而中國最早記載澡豆方子的文獻,則是東晉葛洪編著的醫書《肘後備急方》,收有「蓽豆香藻(澡)法」。  


  蓽豆即豌豆,特產於西域地區,漢唐時期是高級舶來品,加上方子中使用的各式香料也多來自外域,自然澡豆也是上流社會的貴族有錢人才用得起的奢侈品(常被皇帝拿來當成賞賜大臣的禮物),作者由此推知,澡豆應屬外來。


  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外台秘要》等皆有記載澡豆配方,除有清潔功能,還具備「旦用洗手面,十日色白如雪,三十日如凝脂,神驗」等超級美白功效,整個好威的感覺。


  豆澡方有許多版本,除了常見的玉容散一定會放,還有加了玉屑、鐘乳粉、珍珠粉的高級版本,另外也會用些恐怖的東東,例如老鷹大便、鴿子大便、雞大便、僵蠶(生病死掉僵直的蠶寶寶)。


  基本上,上述這些皆為真的中藥材,《本草綱目》都有收錄,但我覺得比較妙的是加豬腰、羊腰,說是可以滋潤皮膚。古人會用腰子加蛋白、豆粉,和成豆麵,曬乾後研成粉,然後加入中藥與香料粉,變成香噴噴的澡豆,所以,腰子曬乾後就沒有臊味喔?  


  書裡還提到一個關於王安石的小故事頗有趣。沈括《夢溪筆談》:  

 

  公面黧黑,門人憂之,以問醫。醫曰:「此垢污,非疾也。」進澡豆,令公頮(ㄏㄨㄟˋ)面。公曰:「天生黑於予,澡豆其如予何?」   


  原來王安石是胎歌鬼,不洗臉,污垢多到臉變成黑的,別人還以為他生病了,後來奉上澡豆請他洗臉,王安石還硬拗說自己臉黑是天生的,老子偏不洗!結果,「個人衛生習慣不佳」這點竟成了他官場敵人的攻擊靶子,當成笑話到處講,說他連個人生活細節都顧不好,提出來的政策能靠得住嗎?


  這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寧願滿臉黑污也死不肯用肥皂洗臉,肯定是心理有毛病,心理有毛病的人講的話能信嗎?……嗯,過度推論,只能說古代人邏輯欠佳,由此可見一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手工皂 香皂
    全站熱搜

    M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