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繆司手創l:蘭陽米皂。切勿盜圖,違者必究


圖、文、皂/繆司手創


按:看書讀到一段關於肥皂的有趣小知識,稍作整理摘錄,和皂友們分享。

 

如果用台灣話/閩南語講肥皂,你習慣說「ㄙㄨㄚˋㄅㄨㄣˊ」還是「ㄉㄟˊㄎㄡ」?


大家都知道,在阿祖的年代或阿嬤的少女時代,工業化生產的新式肥皂尚未普及,仰賴進口,既是舶來品,價格自然高昂,有錢人家才負擔得起,而一般人家要清潔髮膚,大多使用較便宜甚至不用錢的傳統清潔用品:無患子和茶箍。

 

茶箍的發音就是「ㄉㄟˊㄎㄡ」。那時的茶箍,指的是以茶籽榨油後剩下的茶籽粕壓製而成、中間穿洞的大圓餅,使用時掰下一小塊用熱水沖散起泡,或是放在鍋子裡煮,再拿煮過的泡泡水來洗頭洗澡(泡泡的台語也唸作「鬼仔屁」)。其特色是洗黑色的東西會使其更加烏亮,所以特別適合拿來洗髮。後來肥皂逐漸普及,「茶箍」也轉而成為肥皂(泛指清潔用品)的稱呼之一。

 

至於現代定義下的肥皂,在當時則多以「石鹼」稱之,也就是日文的肥皂。中國在清康熙年間初次引進西方的新式肥皂,而台灣則一直要到日治時期,肥皂才被廣泛使用。一開始完全靠進口,大約到一九○二年,大稻埕的恒昌洋行和若松洋行開始自行生產洗滌用石鹼,並且漸漸在中產以上的家庭推廣開來,肥皂也從奢侈品變成了日常必需品。

 

那時石鹼還有一個別稱:「雪文」(讀音ㄙㄨㄚˋㄅㄨㄣˊ)。根據該書作者推測,這個詞很可能音譯自法文「savon」,也就是法文「肥皂」的意思,只是重音的位置不太一樣。記得我第一次看到法文的 savon,直覺就聯想到台語的ㄙㄨㄚˋㄅㄨㄣˊ,覺得這音譯非常有趣,興許還真有點干係呢,可我從不知道也沒想過,原來還可以寫成漢字「雪文」!

 

至少跟「肥皂」比起來,「雪文」二字看起來更文雅,有氣質多了。據作者的註釋,連橫在《臺灣語典》中提到「雪文」時說:「雪,洒也;《莊子》*:『澡雪而精神』。文,文理也,又為文彩。是一譯名,音義具備,可謂達而雅矣。」哇噢~有典有故,又達又雅,根本完美神譯!不如咱們以後也舞文弄墨一下,別叫手工皂,改稱「手作雪文」好了!XDDD

 

*補充:典出《莊子.知北遊》:「汝齊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指以雪洗身,清淨神志。比喻清除意念中庸俗之物,使神志保持純正。

參考資料:《臺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沈佳珊著,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二○○九,頁168-173。

arrow
arrow

    M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