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獨處錯了嗎?我讀《高敏感是種天賦》

 

※《高敏感是種天賦: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更多、想像更多、創造更多》,伊麗絲‧桑德(Ilse Sand)著,呂盈璇譯,三采出版,2017

 

文/繆司手創

 

還沒看書前就隱約知道自己有這類特質,看完之後才更瞭解原來自己的某些習性也是因為高敏感之故。反正看這書就是一直點頭如搗蒜:「啊,沒錯沒錯,我就是這樣,完全懂。」有點類似看《想太多也沒關係》一書時那樣,共鳴很強烈。

 

據統計,高敏感族群人數並不算少,5人中就有1個,而且我發現周遭親友當中有幾位或許也屬於高敏感族群,只是每個人程度高低或展現面向有所不同。

 

 

我的另一半也具有某些高敏感特質,所以他頗能理解我有時為何會莫名「牙起來」,不過他社會化程度比我好得多,對外界的適應較良好,而我對外在變動的反應則較劇烈,有時甚至希望能把自己的腦子關掉,因為思緒翻騰實在太吵了。

 

高敏感其實也沒什麼,只是顯現出的人格特質跟社會主流所推崇的格格不入,所以活得比較辛苦一點,需要更多的安靜獨處,以恢復參與社交或融入環境所耗費的能量,然後也比較容易罹患特定身心疾病,必須特別注意就是。

 

書中細說高敏感者的特質、優缺點、心理問題,讓我們能更理解自己,不再責備自己。也提到該如何將原本所謂的限制轉化為獨特能力,發揮天賦,並且在因應社會要求的同時,能夠保護自己不受外界侵擾。最後也針對該怎樣跟世上另外五分之四的粗神經遲鈍者有效溝通、好好相處,提出解決之道。這書還有出第二、三部等應用練習篇,有興趣者可參照。

 

不過,在認知到自己屬於心理學分類中的HSP後,世界並沒有因此變得比較友善,日子也不會因此過得比較順遂,就只是......嗯哼,我是高敏感者,so?

 

我想作者可能也有過這種質疑,所以特別指出一個重要的觀念:

 

「人一旦認定自己與某個特定類型相符,就容易把自己嵌入既定的類型。若讓自己被該類型特質給束縛,就等於把還有機會成長、還能改變的事實從腦中澈底剔除。」

 

人是很熱中於給自己和他人貼上標籤以分辨彼此是否為我族類的動物,標籤一旦貼上基本上就很難撕下,然後在不斷地自我暗示與他人的既定偏見下,我們最終就會活成標籤上寫的那種類型的樣子,自我證成。

 

好比說,高敏感者就應該怎麼樣,不可以這樣,最好不要那樣,反正這輩子注定無法變成別的模樣……沒有這種事,不要因為自己具有某種特質而限縮自己的發展,沒有什麼比讓真我能舒服伸展、自由發展更重要的事。

 

「分類最大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清楚『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就只是這樣而已。我想,副書名已為本書下了很好的註腳,願情感豐富、敏銳善感的我們,好好「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更多、想像更多、創造更多」吧。

 

博客來傳送門高敏感是種天賦: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更多、想像更多、創造更多

 

延伸閱讀 是我想太多,還是這世界想得太少:我讀《想太多也沒關係》


 

arrow
arrow

    M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