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繆司手創
早在金馬獎典禮之前,臉書上就已經看到好幾篇關於《美國女孩》的影評,全都給予極高評價,好評之多,連很少發漏院線片的在下我本人都對這部片(名)留下很深的印象。
就這麼巧,此片導演阮鳳儀是朋友夫家親族的晚輩,他們贊助了一些電影票,小的很榮幸也獲贈兩張,上映第一天就跟先生去看了,照例是永遠免排隊也不會客滿的梅花戲院,這裡真的很適合老人家約會 XD
網路上對此片的介紹和影評多不勝數,有一篇大概5千字吧,詳盡到幾乎把整部戲都講完了,爆雷爆到咪咪冒冒,但踩不踩雷我覺得其實沒差,因為這戲的看頭不在劇情,而是看完後的心情──屬於後座力比較強的那種,整部電影的化學作用是在影片結束之後,在觀者的生命經驗被翻動又再沉澱之後,反應才完全。
專業分析大家就自己去找來看吧,以下小小記錄一下個人比較有 feel 的點。
1.飾演「芳儀、芳安」姊妹的兩個年輕演員超強,演技自然又到位,方郁婷拿新人獎實至名歸。
2.林嘉欣和莊凱勛的演技沒話說,因為角色寫得足夠典型,所以二位便是盡情發揮且恰如其份。
林嘉欣極其內斂,明星氣場整個收到零,不為因為好看的外表而透出任何一絲角色以外的多餘鋒芒。
莊凱勛的最後一場戲很震撼我,把從頭壓抑到尾的角色能量蓄積到最後,瞬間核爆。
3.劇情其實很單薄、細碎,就是很小的一個故事,但相對也容易聚焦,導演處理得很細膩周到,並有所節制,絕不濫情,開頭設下的伏筆和符號各自呼應串連後一一收攏,最終把故事演繹得飽滿。
像是透過體罰、SARS等事件喚起我們這輩人的共同時代記憶,先成功把觀眾拉進戲裡,再透過一次次的親情衝突掀起陣陣狂風,把你整個人捲入其中,跟著哭、陪著氣,連以為不會再痛的也隱隱作痛,代入感相當強烈。
4.結尾收得很俐落,輕快有力,我喜歡。很久沒看到這麼漂亮的電影結尾了,包括那些好萊塢大片。
5.整部看下來覺得導演手法帶著一種淡淡的「早期李安感」。
6.哭點低的人(沒錯就是我)去看,除了面紙,記得多帶兩個口罩替換,口罩濕掉就沒用了。
7.放映前的電影預告有《法蘭西特派週報》,想看!